|
|
刊登日期 |
2009-07-31 11:38:00 |
人 氣 |
3031 |
回 覆 |
0 |
姓 名 |
charles |
電 話 |
0913600669 |
電子信箱 |
charleshu8178@yahoo.com.tw |
地 址 |
台北縣淡水鎮251中正東路二段87號30樓之14 |
商品項目 |
收藏品、藝術品 |
商品屬性 |
|
配送方式 |
|
交易類別 |
賣 |
價 位 |
5,000 元 |
主 題 |
元方從義<神嶽瓊林>---乾隆御覽之寶耿家鑑定印鑑 |
內 容 |
元方從義<神嶽瓊林>---乾隆御覽之寶耿家鑑定印鑑---乾隆親筆提字提詩, 蘆山山水佳作, 因年代久遠有些印章太淡較難辨認, 以收藏者難以辯識是否真跡? 上有乾隆提詩提字, 及乾隆鑑賞印璽, 及耿家鑑定印信, 以畫風之蒼勁有力, 及描繪因屬蘆山山水, 不愧是出於名家手筆, 但以筆者的功力無法辨認是真跡還是復製品? 但其宣紙錶背墨香幾可亂真, 御題行書(乾隆戊午1738御題。詩文不錄。) 但既名列故宮收藏必屬復製? 但年代久遠非現代之復製品, 故既使是復製亦極具收藏價值, 行家自己鑑定真偽, 也許你就挖到寶, 因是長輩收藏品, 賣家不知購買時價位, 故只以一般藝術品標售,
起標價: NT$5,000.00 底價: NT$8,000.00 直接購買價: NT$10,000.00
詳細圖樣請上部落格鑑賞:
http://cid-6569115d38f20981.skydrive.live.com/browse.aspx/.res/6569115D38F20981!2741
兩彎溪水自山下蜿蜒流出,水岸邊植栽著枝葉繁密的樹林,主山由此突然拉拔升起,二旁夾著次要的高山。觀看這樣的景物構置,不免讓人聯想到高克恭在〈雲橫秀嶺圖〉中的表現。試著比較二件作品的異同之處,〈神嶽瓊林〉似乎更貼近了被描繪的物象,讓人不得不將大部分的註意力投註於山體的形式之上。在筆墨線條方面,可以發現方從義並沒有以規矩的線條,塑造主山的表面肌理。讓人更感訝異的是,那山頂上的墨點似乎已脫離了樹叢的描繪模式,成為畫家自己隨心所欲的裝飾點綴。
方從義,自號方壺,所謂方壺就是道教傳說中的長生之島,這正標舉出他的道士身份。道教與來自印度的佛教不同,它是創立於中國本土的宗教,在中國亦擁有廣大的信眾。道教崇尚自然,並有對於仙山的信仰,所以不論在題名或形式上,此圖似乎都摻雜了超乎自然的想像空間,這或許與畫家的信仰背景有著密切關係。
御題行書(乾隆戊午1738御題。詩文不錄。) 方從義,字無隅,號方壺、上清羽士、鬼谷山人、不芒道人、金門羽客。元代江西信州(今上饒)龍虎山正一派道教道士。生卒年不詳,(約一三○一-一三七八之後)。早歲研究道教,這或許與出生地近龍虎山有關。學仙道於混成院,與張孟循、盧伯良等為此一團體的成員。其師為當時道教領袖人物金蓬頭。約於元順帝至正初期(時間在一三四○-一三五0之間),經由信州出遊大江南北,一三四三年癸未,他曾遊當時的首都大都(北京),然未及十日,即思南歸。此行,結識了許多文人。如張彥輔曾替他畫〈聖井山圖〉以挽留,危素曾為序,並贊揚方從義的高貴氣質。京城之行,方方壺並非尋求官職,而是展現了文學及繪畫才能。北行對方方壺學養的擴充,有相當助益。嘗言「太行者,天下之脊;居庸、虎北者,天下之巖險也,其雄傑奇麗,非江南之所有。天府之藏,王公鉅人之所有,皆古之名畫,余所願見者,今皆見之,而有以慊吾志,充吾之所操。吾非若世俗者區區而至也。」(《青陽文集》)約於一三五○年還回貴溪,並成為正一派道教掌教所在的龍虎山上清宮的道士。上清宮約停留至一三七○年,此段時期,他結識道教名流如鄧愈、張宇初,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士如李存、高啟、張雨、鄭真、高秉。方氏被譽為長於詩與韻文,其作品見於《元詩綜》。善隸與草書,本幅題款即是章草書法。方氏傳其法者弟子林卷阿。
本幅畫山坡上的喬木、遠方疏落的綠竹,河岸旁鬱的樹木,山稜上的叢苔,均如一陣颶風掃來,飛舞於寰宇之中。陡峭直聳的山峰,跨水長橋,本是安穩的,畫家卻刻意使山如群浪均奔騰,木橋也波動扭轉,真是地動山搖。總之,一份「動」感充滿畫面,這幾乎是存世方從義山水畫共同的風格。本幅用墨,水份淋漓,不拘小謹,除畫山用披麻皴,此外,樹、竹、屋、橋樑,乃至山徑上的一士一僮,皆是以大小不等的點、小線條,隨意點綴,散發奔放的氣息,所謂畫家解衣般礡,旁若無人,正是畫面所顯現不拘不束,來去自如的狀態。
方從義是一位道士,同時代的評論,皆以蕭散非世人所能及,所謂極瀟灑,無出塵氣。「方方壺者逸品也。」(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)就元代晚期,方方壺為最有原創性創造力的一位畫家。宋濂題方方壺畫「鍾山隱居圖」:「飄飄方壺子,本是仙者倫......」元代以來流行的米家風格,本是方方壺所師承。作為一個成名道士,仙家的性格,超出人間的規範,他也有意表現與當代不一樣的一種非傳統的風格。李存:「方壺蓋學仙之類穎然者,由無形而有形,雖有形,終歸無形,畫能如是,其至矣乎,非仙者,孰與於此。」(《俟庵集》)最常為評方氏畫者所引用。從存世的方方壼作品,其「造形」如本幅所產生的動態,正是如上所談到有形無形的問題。童冀《尚絅齋集》:「……歸來醉吸三斗墨,淨洗胸中舊荊棘。解衣般礡反閉關,日對雲林寫蕭瑟。……爾來得名三十春,眼高四海空無人。……」方方壺畫作中的一股衝動,也顯然是酒精與神仙思想的結合。對仙山的憧憬,他的一生喜歡畫匡廬、桓岱、武夷、華不註,諸山都是仙跡。本幅題名「神嶽」,更是如此,祇是不知有否所指?至於後二句,可見方方壺早年就已成名。
款題:「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,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嶽瓊林圖。」《爾雅.釋天》古代紀年,太歲星運行到天干「乙」,曰「旃蒙」,運行到地支「巳」,曰「大荒落」,「乙巳」時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(一三六五)。畫為南溟真人所作,南溟真人與方從義同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。本名程元翼,字南溟,嘗侍祠竹宮,久居之後,出領鎮江某道觀,加號真人,遷領杭州顯應觀,尋棄職還居上清宮。(王耀庭)
延伸閱讀
Mary Gardner Neill, Mountains of the Immortals: The Life and Painting of Fang Ts'ung-I(New Haven:Yale University, 1981)
童文娥,〈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作品解說〉,《大汗的世紀—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》,(台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01),頁309
石建邦,〈方從義生平事略考〉,《朵雲》(=朵云),1992年3期(1992),頁.30-36
|
|
|